記者:
發布時間:2023-05-19 11:04:38 編輯:黃夢倩 來源:江海晚報網通有好戲,即刻點亮。5月22日晚,2023南通市“全民文化節”啟動儀式暨“全民樂翻天”南通市百家文化館(站)大聯歡將在南通群英館中心廣場盛大揭幕。全市110個文化館(站)捧出300余項文化大餐,誠邀市民共享;主會場匯聚近年來南通市優秀群眾文藝原創作品、非遺集市、沉浸式文藝演出等,共慶全民佳節。
文化盛宴,全民樂享。本屆南通市“全民文化節”以“以公共文化服務點亮美好生活”為主題,整合全市文化惠民資源,廣泛組織文化志愿服務,以“十百千”的形式,力求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全力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升級版”,助推江海文化強市建設。
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辦節宗旨,此次活動面向全民,貫穿全年,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10項示范性、100項優質性、1000項普及性活動,涵蓋文藝演出、公益培訓、閱讀推廣、展覽展陳等,集合“文化江海行”“百姓戲臺周周演”“靜海講壇”“萬里千家”“雉水之夜”“濱城之夏”“百姓自助舞臺”“歡樂五水匯”“歡樂江海行”“江海大舞臺”等品牌,種類多樣、覆蓋面廣,精準對接老年、青年、兒童等不同年齡層次受眾的需求。
為營造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和諧氛圍,節日期間,“我是民星”招募令、優秀群眾文化團隊展演、全民草根文化活動等連番登臺,真正讓群眾登上“全民文化節”舞臺,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者、參與者和享受者,擦亮這一“人民的節日”名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顒悠陂g,首屆南通市工業旅游節暨2023 中華靈芝文化節、如皋市夏季村晚暨“江風海韻 荷花飄香”第七屆荷花節等活動將通過“文化+旅游”的形式,創新活動開展,吸引群眾、集聚人氣。其中,首屆南通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活動將充分利用景區內的地理優勢,將環濠河景區作為流動的舞臺,游濠河、看演出、逛集市,以全新的“進行式表演+非遺集市”豐富觀眾體驗。
全市百家文化館(站)大聯歡,奏響時代贊歌;藍印花布、板鷂風箏、剪紙、糖畫等非遺有禮,彰顯工匠之美;最美修車老師胡漢生、磨刀老人吳錦泉、全國巾幗建功模范女醫師劉曼華等當代勞動楷模展風采,感受榜樣初心……
當天,隨著全民文化節的啟動,南通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隨即開啟。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系列活動以“新時代文化館:開放·融合·創新”為主題,從文化活動、公益講座、專題展覽、非遺體驗、聯動展播等方面,展現獨具江海文化特色的文藝新成果、新氣象,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顒訒r間持續至5月28日。
屆時,南通市文化館四大文化陣地,南通群英館、南通文廟活動中心、南通伶工學社、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同頻共振,活力煥新。南通市全民藝術普及成果展演、優秀廣場舞展演、南通市流行音樂會、長三角中青年版畫邀請展等近30場活動,陪伴市民度過風情多般的五月。
據了解,南通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是近幾十年來國家文旅部首次對基層文化館的服務進行的宣傳推廣活動,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文化館、認識文化館,提高文化館的公眾知曉度和社會影響力。市文化館將聚焦開展特色活動、創新創造服務方式、大力加強宣傳推廣,努力打造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文化館服務活動。
煙火氣、文藝范、體驗派,多重禮包總有一款適合你。
5月22日至28日,南通群英館中心廣場每晚精彩不停歇。南通市優秀群眾文化團隊展演、舞在江?!贤ㄊ袃炐銖V場舞展演、五月High翻天——南通市流行音樂會接踵而來,賞心悅目之余,觀眾亦可隨之相和,肆意舞動,文化休閑娛樂一網打盡。畫面跳轉,夜晚的濠河風景區又多了一份視聽美感。5月21日、26日至28日,“濠濱小夜曲——南通環濠河景點文藝演”驚喜亮相,活動集歌舞、集市于一體,構成了步步有景、景中有戲、戲中有樂的生動畫卷。
南通伶工學社小劇場遙相呼應,每天下午推出“致敬經典”南通市優秀傳統劇目展演系列專場活動。通劇《樓臺會》、如東雜技《太空漫步·旗人》、如皋木偶劇《十八相送》、海門山歌《走南闖北海門人》、啟東錫劇《尋兒記》、海安雜技《冰上芭蕾》、啟東評彈《江海景》等,競相開演,文藝之花激情綻放。
還有南通文廟活動中心的《長三角中青年版畫家邀請展》,南通群英館特展館的《南通當代勞模主題漫畫展》,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配合展覽,5月22日、25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勞動模范李楠楠,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勞動模范王笑梅走進展館,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展開事跡分享。
在眾人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還有一群心懷夢想之人散落民間,他們熱衷文藝,以街巷為舞臺,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觸動。借此時機,5月22日至6月10日,南通市文化館面向社會招募街頭藝人,將服務理念傳至千家萬戶,助力其在更大舞臺展現自我;通過對街頭藝人的表演進行動態管理,形成規范化、常態化、可持續的南通街頭藝術表演模式,從而培育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文化藝術品牌,打造有溫度的街頭特色人文藝術景觀,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動能。
楊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