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醫藥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薈萃,名醫輩出,是著名的醫藥生香之地。2016年,在風景優美的環濠河博物館群中,一座博物館應運而生——南通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恰毗鄰良春國醫堂。
9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崇川區和平橋街道環西路上的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前,剛踏上臺階,一股濃郁的中藥香便裹挾著微風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步入博物館大門,入口主照壁前由國醫大師朱良春親題的“大醫精誠”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南通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由國醫大師朱良春率先提出創辦,是在江蘇省文物局備案的首家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非國有博物館。展廳面積1000余平方米,藏品共1197件套,其中古籍280冊,中藥用具408件,中藥標本270件,其他各類醫藥相關雜件若干。博物館基本陳列區包括南通中醫藥總介、南通籍中醫藥名家展區、南通中醫藥發展成果(包括中醫藥非遺)、國醫大師朱良春診室、蟲類藥展區等多個模塊,全面展示了近代南通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走進藏品專區,研缽系列、青花瓷小藥瓶系列、熏香爐系列、脈枕系列等令人目不暇接。館藏器具中,以中醫最常用的研缽和戥稱為多,不同年代、不同材質、不同形狀和不同圖案花色,都相當齊全?!斑^去的中醫都會用到研缽,為了最大程度發揮藥效,需要將藥材仔細研磨。一只研缽可以傳承幾代,見證幾代中醫人的師徒授受?,F在雖然可以用機器替代研缽,但仍有不少中藥鋪子保留著研缽研磨的傳統?!痹陴^長朱劍萍眼中,這些古代的中醫藥藏品都是有生命的,在歲月的顛沛流離中很幸運地被保存下來,成為中醫藥文化的一種傳承。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南宋晚期鐵質串鈴。串鈴也叫“虎撐”,是舊時郎中的行醫標志?!耙郧暗睦芍泻芏鄾]有固定的坐診場所,他們走街串巷,手里搖著串鈴,有需要的病家聽到串鈴聲自會請他們上門?!辈┪镳^講解員陸建華介紹。
蟲類藥展示是博物館的又一大特色。朱良春對蟲類藥的研究和運用經驗在中醫界影響深遠,是當代蟲類藥臨證實踐的大家。館內目前共有金錢白花蛇、蜈蚣、地鱉蟲、全蝎、壁虎等蟲類藥標本100余件,增設的側懸浮空氣成像系統,能將蟲類藥進行立體式展現。

為了讓參觀者有聽覺、視覺上的全方位接觸和體驗,館內引進先進技術,設有電子翻書觸摸屏、電子展示屏,供參觀者自助閱覽和查詢中醫藥知識。3D在線參觀系統可讓線上游客全方位游覽博物館。二樓的“順壽堂”則模仿了清代中醫診脈場景,令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中醫望、聞、問、切的奇妙。另一旁的仿宋代的王惟一針灸銅人,可觸摸、感受、體驗針灸的奧秘……
“我們近些年不斷加強數字化建設,聚焦科普教育功能,增加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辈┪镳^辦公室主任張茜介紹,博物館以舉辦主題活動、開展講座、文化交流為主線,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科普、教育’功能。自2016年開館至今,累計接待來自海內外參觀團體300余個、游客38萬余人次,輻射人群80萬余人。
在崇川區文旅局的支持下,博物館積極推動博物館進校園研學項目,將中醫藥傳承教育引入課堂。針對青少年開展豐富多彩的場地活動,寓教于樂,通過“認識身邊的中草藥”、制作中藥香囊、誦讀中醫經典等有趣的實踐活動,帶孩子們感受神奇中醫。
針對中老年人群,博物館開展關注骨骼健康、愛護心腦血管、常見老年慢性病防治等講座,定期組織專家義診,讓中老年人了解健康養生知識,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定期通過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健康保健、節氣養生科普知識。
“只有真正地參與、體驗、互動,人們才能切身感受到中醫藥的文化魅力?!睆堒缯J為,“我們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喜聞樂見的解讀形式讓中醫藥知識落地,貼近大眾生活,增加中醫藥文化的趣味性,讓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p>
為推動非國有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崇川區文旅局自2021年始,根據《崇川區非國有博物館扶持獎勵辦法(2021)》的扶持獎勵種類和標準對轄區內的非國有博物館進行扶持獎勵?!安还苁琴Y金獎勵還是各種政策扶持,崇川區文旅局都讓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堅定了信心、充滿了底氣?!睆堒缯f。(盧鋮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