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線,守護城市安全

昨日,南通開發區公安分局老洪港派出所民警來到轄區一家科技公司,宣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及有關法律法規。 席如明 馬耀輝攝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主題為“防范災害風險,護航高質量發展”。一直以來,我市以防范化解重大災害事故風險為主線,不斷完善防災救災體系,著力提升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和水平,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堅固防線。
聚焦源頭,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
6日,沿著啟東市黃海灘海堤一路向南,一側的擋墻已全部加固加寬加高,不遠處剛建成的中央河閘已具備排水、排澇、擋潮功能,今后將為啟東東南部地區防洪排澇提供安全保障。
穩固的江海堤防是現代水網的安全屏障,也是濱江臨海的南通抵御臺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關鍵。據市減災辦副主任、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陸文杰介紹,南通目前已實施完成285公里的江堤、海堤提標工程,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同時,對部分沿江沿海閘口加固、改造,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標準與流域防洪排澇能力。
從“防”字著手,南通全面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共獲取災害風險要素數據490多萬條,基本摸清災害風險底數。針對摸排出的各類風險隱患,南通大力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自然災害預警信息化等自然災害重點防治工程,2019年至今累計投入9.9億元,市縣兩級完成各類重點工程260多個。
我市通過實施一批自然災害重點工程,自然災害防治基礎和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目前,全市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率達93%,災害性天氣預警平均時效提升至43分鐘以上,在成功防御多次暴雨襲擊以及臺風影響中發揮關鍵性預警作用。
儲以致用,健全應急救災物資保障體系
6日,記者在海門港新區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看到,棉被、帳篷、折疊床、救生衣等55類應急物資有序存放。海門港新區安監局局長許欣榮介紹,對標“全災種、大應急”要求,去年將應急、水利、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物資整合優化,擴容升級后的儲備庫統一扎口管理。轄區內4個村居也已開展試點,建成了約40平方米的救災物資儲備室,可輻射周邊地區。
儲備應急救災物資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一環。目前市縣兩級均建成符合要求的標準庫房,并按計劃儲備了各類通用救災物資、應急搶險救援裝備設備4萬多件。同時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已向鎮村基層和多災易災的功能區進行了延伸,縱向銜接、橫向支撐的“市-縣-鄉-村”四級儲備網絡已基本形成。
我市積極推進市級救災物資前置工作,在沿海的通州灣示范區和沿江的南通開發區設立2個市級救災物資前置點,沿海前置點側重儲備針對海洋災害、防汛抗臺等自然災害風險的救災物資,沿江前置點主要儲備處置?;肥鹿实钠鞑难b備和生活類救災物資。
在南通市應急指揮系統“應急一張圖”上,各類物資品種數量、儲存地點、所屬單位負責人及聯系方式等信息已全部納入數據庫。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可快速查閱所需應急救災物資信息并第一時間調用。
夯實基礎,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
綜合減災指揮中心人員24小時值班,“安心”防災減災志愿服務隊定期巡查,小區架空層設置微型消防站、安裝智能充電樁,電梯內安裝智能阻車系統……龍湖佳苑社區是南通創建的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之一,經過軟硬件提檔升級,社區的“安全鎖”越發牢固。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也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我市積極推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應急預案及演練、宣傳培訓及志愿者隊伍建設等,進一步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同時,以示范社區為試點,積極推廣家庭應急包項目,由政府主導配備逃生繩、小型滅火器、應急燈等逃生類工具,在創建社區中進行發放,居民家庭自主配齊生活類物資。
“防災減災需要多方合力,尤其要靠廣大市民共同關注、共同參與?!标懳慕芙榻B,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37家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科普教育場館集中開放,涉及自然災害體驗、緊急避險、應急處置以及安全生產警示教育等各個方面,市民可根據需求沉浸式體驗安全教育,增強全民災害風險防范意識,不斷筑牢防災減災防線。
記者 俞慧娟